帶著孩子在海外居遊幾回,連孩子也對這種旅遊型態逐漸成為習慣,知道會有一段時間離家、在外地生活幾天。
《初春》
2022年時因為疫情,所有儲備的海外計畫被迫嘎然而止,然而旅遊魂依舊,於是決定把握機會好好探索自己的家鄉。花東一直有著難以言喻的魅力,那邊的空氣、天空,有著西岸沒有的清澈,那邊的人文更是如同那裡的大景,深具層次。
然而做了如此決定後,遍尋著希望有廚房和洗衣機的小屋以便久居,卻發現略有難度,畢竟這並非台灣人習慣的旅遊型態,在維護管理上也會增加複雜度。後來幸運地找到了一間眷村改造的老屋,簡單的客廳和隔間,後方是「灶咖」,沒有電視、只有書櫃,整間房屋只有一個小孔的老式門鎖,入住過程對房客充滿了信任。我們在這住了幾天,白天帶孩子們去七星潭玩石頭、去市區造訪友人,晚上自己開伙或是帶著夜市的戰果回來打牙祭。夜很快就沈寂下來;有時遠方傳來平交道的叮噹聲,有時頭頂的戰機呼嘯而過,這些都市兒童陌生的音頻,提醒著我們身在何處。
這幾年我們也習慣隨身帶著活動曬衣架。早上掌握陽光把衣服晾了,下午可要記得收,免得隔天清晨又沾回了滿滿的晶亮露水。短住了幾天,我們知道這只是一次淺嘗輒止。
《盛夏》
夏天時,孩子的直排輪正好也到花蓮移地訓練,我們順理成章再次造訪。夏天的花蓮熱而不燥,在太陽下如果多作停留,頂多擔心膚色黝黑,卻不至於像台北迅速噴汗,走進冷氣房之前的步伐可以優雅許多。
在朋友的建議下,每年暑假我們會報名當地小學附設的游泳暑期班,一天早晚至少各泡一次水,中間回住處吃午餐睡午覺、看書寫字。晚上則到美崙體育場在星光下吹著海風跑跑步、或是陪友人在海邊步道遛遛狗,這樣的暑假,連爸媽都不想開學,總會過上連續幾週平日在花蓮、週末回台北的逆向生活。
《震後》
24'花蓮因為403地震震走了許多觀光客。我們謹慎評估之後,決定依循慣例前來,卻也真的感受到不同的寂靜,許多建築物圍著鷹架進行加強,遊覽車不見蹤影。七月底的風災更將原本就以柔腸寸斷的交通斬斷,超市因颱風導致的缺貨商品不是泡麵,而是新鮮的乳製品。白天夜晚的小震成了日常,也為一些理想被迫與現實經濟妥協的店家感到惋惜。
接連幾個暑假前來,因此我們除了訂定游泳的學習目標,也抽空多做了一些探索,將前幾個暑假未曾嘗試過的生活進行銜接,例如借琴房練琴、到其他鄰近鄉鎮走走、看職棒球賽等。雖仍稱不上第二家鄉,不過我們心中已對花蓮建立起徹底的非觀光生活模式。
能夠與如此壯闊山海與深度人文比鄰而居,我想我們會將這項台灣人獨享的特有權利,持續下去。
分享以下持續累積的親子優質景點與資訊:
壽豐考古博物館:小而美的博物館,不僅將台灣考古研究沿革清楚呈現,更將花蓮當今活躍的考古研究站點清楚整理。館內設置許多有趣的遊戲,涵蓋了學齡前幼兒到中高年級以上的科普知識,孩子在這玩得不亦樂乎!
美崙石雕博物館:距離海邊不遠的石雕博物館有著寬廣的綠地和空間,室內室外都有恆久的石雕藝術作品可欣賞。
東大附小的捷訊泳訓:多虧了這個泳訓班,孩子在水裡學換氣,爸媽則可以到花東深呼吸;上課彈性好調整,讓我們這些外地生樂不思蜀。到目前小孩體力已經可以早中晚游上三回,打上三大回水上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