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親子居遊第一話:17' 愜意又難忘的夏威夷大島(Hawaii Big Island)

旅行一直是我的志業,有了孩子後更不例外。不過這幾年旅遊的型態逐漸轉為「居遊」,原因則不外乎:

  • 孩子仍小,不管是仍在襁褓還是開始變得意見多多,旅遊的腳步實在快不起來。
  • 好不容易將全家安頓在一個定點可以喘口氣,老母實在很懶得馬上又要打包遷移...
  • 家庭人口增加,髒污衣服加倍,洗脫烘成了旅程中每幾天就會出現的需求。
  • 嘴巴多了好幾張,若自行打理部分三餐,不僅孩子得已漸進地習慣當地飲食,省下的旅費也越可觀。
於是,尋找住宿時,開始改成找有廚房與洗衣機的公寓;若租車自駕,也會留意停車的便利性。

16’的紐澳行起,我們就已陸續住到一些很優質舒適的公寓,不過真正稱得上「親子居遊」,可說是從17’的夏威夷大島(Big Island)開始。

無法從台灣直飛的大島,對首訪夏威夷的台灣遊客來說,通常不是首選。但是在去過歐胡島、茂伊島之後,卻深深的被大島的原始粗獷與特殊的地貌景觀所震懾。這趟旅行也很幸運的,得以入住好同學的長輩在當地所經營的度假公寓,寬敞舒適、典雅溫馨,居住幾天下來,身心就如同長輩所準備的超大迎賓水果籃,吸足了滿滿的各式養分。

若不含前後歐胡島轉機與停留天數,我們在大島共停留了65晚,而這段時間一家子的活動與行程大致回顧如下:

Day 1:從歐胡島飛抵充滿夏威夷風情的機場Kona Airport,租車後抵達民宿。這段路上二旁一望無際黝黑的火山熔岩,讓人彷彿登陸了月球表面。附近shopping mall美食街簡單解決晚餐,趕緊進超市採買。

Day 2:全家仍有時差,也就不求早起。悠閒調整,下午先到知名的Hapuna Beach玩水。

Day 3:白天參觀長輩的農場,孩子摘著特別的夏威夷櫻桃、夏威夷豆和各式水果,之後前往Pololu Valley Lookout。這一晚正逢中秋節,傍晚一家信步走到旁邊的Hilton Waikoloa village resort用餐,搭乘飯店的小船在高檔奢華的度假村裡賞月。

Day 4:這一天可說是這趟旅行的最高潮。白天順時針逛著大島往東南開,午餐在據說是夏威夷名菜Loco Moco發源地的餐廳”Cafe 100”吃飯,料好實在!

下午前往Volcano National Park隨著距離越近,沿路開始出現冒著蒸氣白煙的景象,彷彿自投羅網往蒸氣鍋前進著,十分有趣。停好車一開門,我們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氣....習慣了溫暖舒適的海島氣候,山上氣溫卻是超乎預期的涼爽。在曾經是熔岩走過的地道Lava Tube走了一小段,接著參觀了Steam Vent,也調皮地對著地面的孔洞倒水做了「煮開水」的實驗。天黑後,看著火山口冒著悠悠紅光,雖然遊客很多,但在一輪明月之下,空氣中有一種超現實的凝滯。

(註記:2018年大島火山再次爆發,大幅改變了地貌,也對附近公共基礎建設造成了巨大影響。若有意計畫前往,建議了解國家公園持續修復與開放情形)

Day 5:今天往西南行,逛逛Kona,再隨意挑了個規模不大但也別有風情的White Sand Beach玩沙看夕陽。

Day 6:午後飛離大島,早上也就把握最後機會享受這股悠閒。在陽台吹吹海風,和孩子一起遠遠觀察著在停車場躲躲藏藏的不明小動物,和不時疾行而過的壁虎與小蜥蜴。

因為「居遊」,心態上也就不再是個遊客,不再急著為每個景點畫上"checked"。不過,這一趟仍有好多undos...除了沒機會坐船看火山熔岩入海的壯闊景象,也還沒能真正觀賞到它陸地與海洋的豐富生態。這一趟,孩子分別是3歲與10個月,若有機會在孩子大些再訪,一定要多安排些健行與潛水。而當時因為哺乳沒機會好好品嚐的在地Kona咖啡,下次也一定要好好喝回來!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我的翻譯之路

整理這篇的心情其實是惶恐的,因為挺怕有人看了這文章特地去找來翻翻。那種心情就像是突然在臉書看到自己國中時期的照片,臉部肌肉多少有點抽慉卻又忍不住發笑。

但似乎到了一定的歲數,多少想開始整理一些自己曾有過的胡作非為,另一方面,也順應潮流看看自己的經歷是否夠「斜槓」,於是,決定先來看看自己所走的翻譯這條路。

記得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在BBS上開始試著接些零散的小案子,為的是多少攢點留學的學費。一路到了Duke,寒暑假若沒回台灣,仍偶爾接些技術文件的翻譯補貼些新台幣、打發一個人在國外的苦悶日子。

畢業後有了正職工作,接案於是暫緩,不過也記不清是怎樣的一個機緣,和Mcgraw-Hill出版社合作了以下二本書。當時的身份是為系統工程師,一邊翻譯還可以一邊擴充相關技術知識,可說是一舉數得,更開心的是,能夠讓自己的名字真正的印在書上,成就感指數的確頗高。不過,在正職的斜槓背後趕稿,那滋味的確不太好受...

2001 - Linux程式設計入門手冊

2002 - XML程式開發指南

後來事隔多年,老友盈潔想到我愛攝影,於是代為引薦與上奇出版合作翻譯了加拿大攝影家David duChemin的著作:

2010 - 視覺販賣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說明一個攝影師應該如何成功包裝與行銷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所以其實關於攝影技巧的著墨不多,後來看到出版社給的中文副標「教你拍出生動的影像」時不禁傻愣,有誤導之嫌呀...對岸簡中版的副標「職業攝影師成功之道」反而令人汗顏的真切許多)。

相較於之前的技術書籍以及後來不時幫忙校閱的學術期刊論文,這本書多了許多翻譯上的挑戰。一來David很愛展現他的英式幽默,讓人不時得苦思找到最接近原汁原味的中文幽默,讓讀者可以通順閱讀更得其意,且不至於害David顯得耍冷,二來是文中不乏攝影業界與美加文化上的背景知識,因此自己在完稿後,仍不時隱隱覺得可能有犯了些許錯誤,那種心情,就像出了遠門卻無法確定是不是忘了關瓦斯一樣,很痛苦的呀!(不過因為這文,意外發現2013年發行了慶功版,看來銷售似乎不差喔!)

近年來的一本,則是再度受到盈潔抬愛,協助幫忙分擔了Apple Final Cut Pro訓練教材的幾個章節:

2017 - 蘋果專業訓練教材:Final Cut Pro X 10.3

又回到技術導向的翻譯,我也再度從中受惠許多。雖然只是其中四章,但已得以窺見剪接師在剪接影片時的思緒脈絡與邏輯,而盈潔與編輯後續的細心校稿,才是決定了這本書高品質的關鍵。

翻譯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與收獲,在於語言轉換間的磨練。它看似容易,卻也極容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語意表達的精準度,更必須仰賴譯者的自我要求與平日雙重語言字彙語句的累積。截稿日的壓力的確不輕,對於譯者,是嚴格的時程管控。不過,得以透過一項翻譯工作的完成來證明二個語言的掌握,讓大腦的語言中樞獲得充分的操練與開發,其實也是一種相當的自我肯定與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