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親子居遊第二話:18' Benelux 暖秋居遊荷比盧

受梏的2020和2021,讓人倍加思念從空中俯視雲海、肌膚因嗡嗡機艙略微脫水的觸感。
以為孩子們當初似懂非懂,兩三年後,卻意外的,偶而還會和我聊起當初全家站上了乳酪大磅秤、在科學博物館如何坐在動滑輪和定滑輪上努力把自己往上舉、如何想要把自己包在大泡泡裡的回憶。

是啊,荷比盧,三個各有特色的相鄰小國,是我們第二次成功的難忘居遊行。而回想這一趟旅行,是與孩子血糖平衡指標的鬥智之旅。


每個旅程都有一個出發的動機,而這次,是因為孩子的爸決定要自費去參加”Kotlin”這個程式語言在阿姆斯特丹的全球研討會,一個程式設計師的國際級聚會,而衍伸出這個以荷蘭為主、再用一週拜訪其餘兩國的旅行。在一個偶然收到的建議下,我們選擇以荷蘭中部為據點,採「衛星」的方式探訪幾個特色城市。


首先是車程,我們將上午的車程時間掌控在50分鐘至1.5小時,下午則利用孩子午睡,將車程拉長至1.5小時到2.5小時,在車程中小孩若不穩定,則適時補上餅乾小點心,血糖穩定情緒的效果,相當明顯。也因此我們有了這樣的模式:上午的車程用來前往景點,下午的車程拿來城市甚至國家間較長途的移動,並且盡可能每晚回到住處自行料理晚餐。


景點上,事先準備好口袋景點,再因應天氣與孩子的生理心理情況(時差與睡眠品質)決定隔天行程。每個城市先掌握好可以一覽的博物館、大公園,或是對尖叫幼兒有包容性的場館,等到抵達後再定案,最後成就了下列的豐碩旅程。


如今回想,除了國家的遷移,我們讓孩子有最多的時間在公園或森林間遊戲、在許多用心設計讓兒童參與的博物館中度過;比利時和盧森堡雖只能稱為蜻蜓點水,不過在三個國家間,耳朵來回切換著荷語、法語與英語模式,對大腦負責語言的額葉來說,是無比好的運動。


而對我自己來說,在藍天中看著大船從眼前的運河開過、在羊腸小徑用自行車載著孩子去看初生小乳牛、在風車大葉片的魚肚白晨曦中醒來,則是這次居遊,最美最珍貴的畫面。


Day 1(荷):飛抵阿姆斯特丹,租車前往住宿後,附近超市採買
Day 2(荷):森林國家公園 (De Hoge Veluwe National Park)/庫勒慕勒 Kröller Müller Museum
Day 3(荷):世界遺產小孩堤防風車群 Kinderdijk
Day 4(荷):Utrecht/音樂博物館 Museum Speelklok
Day 5(荷):Alkmaar Cheese Market 傳統起士交易市場(運氣好,意外參與到那一年的最後一場交易秀)
Day6(荷):海牙小人國 Madurodam
Day 7-8(荷):羊角村 Giethoorn
Day 9-12(荷):Amsterdam:Vondelpark 公園(公園旁的餐廳提供孩子 DIY pizza 午餐)、在NEMO science museum 盡情玩了一天
Day 13,14(比):前往 Ghent,參觀伯爵城堡 Castle of the Counts、鐘樓
Day 15-17(盧):Luxembourg:漫遊因雨果而聞名的小鎮 Vianden、市區
Day 18(荷):Maastricht,參觀天堂書局 Dominicanenkerk
Day 19(荷):阿姆斯特丹,搭機回家

備註:在這趟旅程一年之後,偶然看到了「你的五歲孩子」一書第三章文中所說的這段,看得我點頭如搗蒜:


雷登史密斯博士(Dr. Lendon Smith)在他的名著「改進兒童行為的化學成分」(Improving Your Childs Behavior Chemistry)中指出,許多兒童行為乖張,只因為他們的身體失調,而他們身體失調就是因為主宰一切行為的大腦未曾得到適當的營養。


他告訴我們,如果大腦皮層或前腦沒有得到適當的養分,那麼,行為便會偏向於獸性、情緒化,於是,可憐的、營養失調的兒童,便會比一般孩子粗暴、具傾略性,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要使前腦能夠正常運行,那就得不斷地補給營養,因為它是無法儲存養分的。但是在補給營養時,不可攝取過量的麵粉和醣類,以免干擾身體的功能。那是因為醣分過多時,會使身體內的血糖降低,降到某個程度,甚至會使前腦失去正常功能。那些行為乖張的小孩,這一分鐘馴良可愛,下一分鐘卻變得歇斯底里,他們這樣反復無常,事實上可能是由前腦營養失調引起的呢!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洄瀾:話「李加藤回憶錄」的撰寫

記得那是2016的一個初夏午後,在捷運站接到了老同學弘元的電話,提到想替父親整理一本回憶錄。吵雜的背景音中,記得弘元是這樣問的:

「妳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介紹?」

聊了聊,最後勇敢的弘元竟將這個神聖的任務指派給我。終究是愛嘗試不同的角色與挑戰,於是開始興沖沖的展開定期返回彰化老家的規劃。只不過當時肚子裡已經有第二個小子,對於是否能如期如質交付完成這項任務,多少有著些許沒把握。於是也就憑著一股傻勁,一路摸索著進行了總計六次的訪談。

2016/8/13,熟悉之旅:第一次見到李伯伯。李媽媽是從小就看著我長大的長輩,見面時自然是倍感親切,然而與李伯伯之間,就有些生澀了。結束後,發現訪談節奏未能顧及李伯伯的身體狀況,對話內容生硬,自己做的準備與執行結果可說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多少有些灰心。

2016/10/1與10/27,調整節奏:這一個月很順利地進行了二次訪談。在調整與李伯伯的互動節奏後,這二次針對李伯伯在職場上最輝煌的時期(於當年創造出轟動全球的運動品牌“Kennex”的光男企業服務)做了相當精彩的回顧。

2016/11/26,第四次訪談。當時已經挺著八個月孕肚,話題以家庭與入伍等為主,希望能夠在「請產假」前,為回憶錄趕緊擴充到較為軟性的一面。

接下來的幾個月,從等卸貨到當乳牛,安排訪談實在不易,於是趕緊將所有之前訪談的錄音檔整理成文章,陸續交給李伯伯、李媽媽及弘元過目。

2017/5/6,事隔半年後進行第五次訪談。帶著一個三歲的皮小孩與一個四個月大的娃兒,難度大幅攀升;不過撇開這外在因素不談,發現也許職場上最輝煌的內容已談過,也許我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智慧尚淺,難以再溫熱點燃李伯伯對過往的熱情,能大幅引導李伯伯說出新的主題的難度也提高了。

另一方面,李伯伯和李媽媽鶼鰈情深,幾十年深厚的夫妻之情,在幾次訪談中的舉手投足間分秒流露著;我看在眼裡深深感動著,也數次嘗試開啟這個話題,想為二位長輩幾十年來的相扶相持做些什麼註記,但終究顧及長輩隱私,也就不訴諸文字,成了我這後生晚輩在訪談中最溫柔的回憶收藏即可。

2017/9,和弘元提改棄印刷、改設置部落格的數位作法,弘元也代為取得李伯伯的同意。

2018/2/25,第六次訪談,在內容擴充上已遇到了瓶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所能代為勾勒李伯伯的人生輪廓,怕是真的已到了極限。於是在陸續取得照片檔案後,依序對應放上文章,以提高整體閱讀的豐富度。

2018/4/21,弘元正式對外分享了這個連結:http://memoirsoflee.blogspot.com。後來聽說這個網站的出現,帶來了一些光男老同事前往探視李伯伯,每次聽到這消息,心中湧現的那股暖流,難以言喻。

十幾年前,看了Mitch Albom的"Tuesdays with Morrie",大受感動。五年前,看了齊邦媛的巨流河,被回憶錄的力量所震懾。而這些年,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時常對生命的起合與消逝開始摸索與試著悟懂的階段,而每個與長輩的相會,都成了我尋找答案的契機。時間巨輪陸續帶走了雙親、也在這個回憶錄出現後的半年帶走了李伯伯。我感恩和這個家人的這個緣份,也將懷念在那老家的熟悉空氣中,李媽媽打點著二個吵鬧小子、李伯伯緩緩勾勒出他的人生精彩畫面的陽光午後。

*照片取自Wikipedia